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大二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网友质疑,合理吗?

近日,一则关于大二医学生在飞机上救助病人的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武汉大学的孙毅杰同学在航班上遇到一位呼吸困难的乘客,立刻出手施救,虽然他的行为受到了不少赞扬,但同时也遭受了一部分网友的质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救人经过引发关注

在7月24日的航班上,孙毅杰同学听到了机组人员的紧急广播,正在呼唤医生。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经过简单评估后,为乘客提供了便捷的急救措施。许多人对他这种勇气和冷静的表现表示赞赏,认为在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作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然而,网络上也有声音质疑他的“无证行医”,认为医生在没有执业资格的情况下进行救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网友质疑的缘故

面对质疑,很多网友表示,在医疗上,特别是在飞机这样密闭的空间,只有专业医生才该施救。要知道,任何没有执业证书的人是否能合理合法地进行医疗救助,这确实一个值得辩论的话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旦飞机上出现危急情况,寻找专业医生的时刻往往是求生的关键时刻,难道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设立繁琐的门槛吗?

救助法律与伦理的支持

从法律角度看,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对施救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助,而不会因此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孙同学在飞机上进行救助的行为是受到法律支持的。更何况,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且并未进行复杂的医疗操作,这样的行为并不会带来意外的法律风险。

医学生与专业医生的区别

在此事件中,还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难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谁能够施救的合理标准。难道当生活危在旦夕时,我们还要在现场检查施救者的职业背景?如同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希望第一时刻有人扑灭火源,而不该在乎他们是否具备专业的消防资格。是的,在突发情况下,称得上“救人”的标准应是有能力、有聪明去施救的人,而不应仅局限于持有执业资格的医生。

鼓励无畏的救助勇气

实际上,对于施救者的质疑无疑是在扼杀无畏的救人行动。只要施救者肯挺身而出,愿意伸出援手,他们就应该被激励与赞扬,而不是用苛刻的标准去界定其能力。正如在此事件中,孙同学展现了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气,值得我们每个人进修。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鼓励施救的社会气氛,在关键时刻让更多的人愿意出手相助。

说到底,大二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网友质疑的事件其实一个复杂社会心理与法律伦理的结合。我们在赞美勇气者的同时,也应反思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割裂了“救人”和“执业资格”之间本应有的关联。希望未来,大家能够积极面对紧急情况,共同构建一个“敢救、会救”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