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进一步调整央地财政关系,以促进经济高质量进步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尤显重要。专家认为,优化这一关系不仅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还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进步。那么,央地财政关系究竟该怎样调整?接下来,我们将从多少方面来探讨。
一、财政收支失衡的现状
开门见山说,为什么央地财政关系需要调整呢?根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上的比例存在显著的不平衡。中央财政收入占比45.3%,而地方却高达54.7%。与此同时,地方承担了超过80%的民生支出,例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但自有财源却显得捉襟见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财政收支的结构性失衡,我们不得不思索,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种困局?
二、土地财政的依赖
接下来要讲,我们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土地出让金占比高达89%。土地出让金在地方综合财力中所占比重依然很高,这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壮,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可持续进步。那么,政府该怎样摆脱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呢?
三、推动地方税源重构
为了有效提升地方财政的自给自足能力,地方税源的重构非常迫切。比如,房产税的试点可以扩展至更多城市,预计每年将带来4000亿的收益。同时,消费税也可以考虑划归地方来征收,甚至数字经济的税收也应纳入考虑。这些改革措施能否为地方创新更多的财政空间?市场能否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
四、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欧美等民族,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提供了许多借鉴。在德国,税收主要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而在美国,联邦&地方之间又有着不同的税制结构。这些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些许灵感。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经验,更好地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央地财政关系,让地方政府在享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仍然能够得到适当的中央支持。
划重点:重新定义财政关系
聊了这么多,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民族治理和经济进步。我们不仅需要明确事权,还要建立合理的财税制度,促进地方税源重构及资金的有效分配。专家们呼吁,改革应该进一步深入,使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能够在新的治理框架下良性互动。我们期待这场财政关系的变革能够带给中国经济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