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关于雨的美文:巴金笔下那洗净心灵的雨声

雨中的诗意与自在

巴金的这篇关于雨的美文,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展开了他对雨的独特感悟。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雨,而是先写阳光——那个意大利朋友路易居·发布里对阳光的渴望与热爱。这种对比手法多么巧妙啊!一个热爱阳光的南欧人,却在多雨的巴黎度过余生,最终没能再见故乡的蓝天。而巴金自己,虽然也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却”有时也酷爱阴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人会同时热爱看似矛盾的两种事物?巴金给出了答案:阳光代表着希望与自在,而雨则成为了他排解内心苦闷的良药。在1927年的巴黎,当意大利朋友抱怨缺少阳光时,年轻的巴金却常常”冒着微雨”走到卢梭像前,向这位”18世纪全球的良心”吐露心声。雨,在这里成为了想法的催化剂,情感的宣泄口。

借雨洗愁的心灵疗愈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巴金这样坦诚地描述自己。他常常感到内心燃烧着火种,需要寻找方式浇熄这心火。而他的方式竟是——走入雨中。”为了浇熄这心火,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这段描写多么生动啊!你能感受到雨滴打在发烫脸颊上的那种清凉吗?

水滴从头发滑落,眼镜被雨水弄污,衣服渐渐湿透…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巴金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行走,”脑子在想别的事务”,但”脚认识路”。这种身心分离的情形,不正是现代人常说的”正念行走”吗?只不过巴金用更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体验:”我脸上眼睛看不见现实全球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

雨在这里不仅是天然现象,更是一种心灵净化剂。”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这句话道出了几许人内心的渴望?俄国人”借酒淹愁”,中国人”借酒浇愁”,而巴金却创新地提出了”借雨洗愁”。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健壮、更诗意的心情调节方式吗?

雨的美学与人生哲学

巴金这篇关于雨的美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他将天然现象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雨不再只是天气,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灵魂寄托。文章看似在写雨,实则写的是人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我爱雨不是没有缘故的。”这句简洁的小编觉得,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是啊,每个人爱雨的缘故可能各不相同:有人爱它的诗意,有人爱它的清凉,有人爱它带来的宁静…而巴金爱雨,是由于雨能帮助他保持内心的平衡,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给他一片灵魂净土。

这篇写于上世纪的美文,今天读来依然清新动人。它提醒着我们:生活中不仅有需要追逐的阳光,也有值得珍惜的雨天。下一次下雨时,不妨学学巴金,放下伞,感受雨滴的温度,或许你也能体会到那种”心上尘垢被洗净”的畅快呢?

关于雨的美文之因此能打动人心,正是由于它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巴金用他真挚的笔触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完全的好天气或坏天气,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感受、去接纳。雨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