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女子景区滑倒致老人摔伤谁该担责?责任划分引热议

事件回顾:雨天景区滑倒引发连锁意外

近日,一则”女子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滑倒撞伤老人”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当事人连女士描述,事发时景区台阶因雨水湿滑,她缓慢行走时不慎跌倒,连带撞倒前方老人致其骨折。这场意外不仅让老人住院治疗,更引发三方责任争议——游客指责景区防滑措施不足,景区反驳已尽提醒义务,而法律界人士则指出双方均有过错。这起典型的公共场所意外,究竟谁该为老人受伤买单?

责任焦点:景区安全保障是否到位?

从法律角度看,景区作为公共场所管理者,必须履行《民法典》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律师分析指出,若景区未在雨天采取额外防滑措施(如铺设防滑垫)、未设置醒目警示标识,或未及时清理积水,则明显存在管理疏漏。本案中,连女士强调”台阶有明显积水”,而景区仅回应”正常开放”,双方说法差异恰恰是责任认定的关键。需要关注的是,即便景区购买了公众责任险,也不能免除其应尽的基础安全防护责任。

游客责任:正常行走也可能存在过失?

连女士坚称自己”未奔跑、未玩手机”,但律师提出:雨天行走本就需进步警惕,若游客未采取如扶栏杆、穿防滑鞋等基本防护措施,可能被认定存在”合理注意义务”的疏忽。类似案例中,法院常根据”过错程度”划分责任:若景区未设防滑提示,游客责任较轻;若已有警示却未谨慎行走,游客可能承担20%-40%责任。本案的独特性在于,连女士自身也是伤者,这种”双重受害者”身份会让责任认定更复杂。

调解进展:三方协商中的现实困境

目前调解陷入两难:伤者家属滞留丽江,医疗费用由连女士垫付;景区虽探望老人但拒绝全责;旅行社则试图通过意外险分摊赔偿。这种僵局暴露出旅游纠纷的常见痛点——取证难(现场防滑措施是否达标)、垫付机制缺失、保险理赔周期长。有律师建议,游客应立即拍摄现场视频、保存医疗票据,而景区则需完善应急预案,避免”事后扯皮”。

专家建议:旅游安全需多方共建

这起事件给所有旅游者敲响警钟:雨季出行要主动查看景区安全提示,尽量穿着防滑鞋;遇到湿滑路段可要求职业人员协助。对景区而言,不能仅靠”已购保险”推诿责任,必须落实雨天防滑、限流等实质措施。正如律师所言:”安全不是贴张告示就够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降低了风险。”只有游客进步警惕、景区压实责任、监管部门加强抽查,才能减少此类”连锁意外”的发生。

目前事件仍在调解中,最终责任划分可能需要司法介入。但无论怎样界定,老人无端受伤的代价已无法挽回。这提醒我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考量。